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复产复工
有序推进产业升级
“又收到很多订单,所以周末也在加班。”2月29日,在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进出的货车和墙上的标语提醒人们——这里正在抢时间加快生产。
园区生产负责人魏友军说,“园区的生产智能化程度处于亚洲领先水平,大家正在调试生产线。过段时间正式批量生产,这里肯定更忙。”
抗疫的同时
绵阳电子信息企业
也在加快
产业升级步伐
通过5G等新技术,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的自动控制、智能生产能力在提高——生产万台平板电视,过去要多人,现在用工不到人。
近期,绵阳陆续出台政策,通过分类指导、“一企一策”,协助企业解决用工、物流、原料、防疫物资等方面的困难,指导、帮助和推动各类企业安全有序稳定复工复产。
截至2月28日,绵阳工业“主力军”——电子信息产业共有户规模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复工率达99%。其中,不少都和长虹公司一样,已启动或准备迈出升级步伐。
经过多道体温检测、登记手续,走进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后,第一印象是安静。在智能制造车间平板电视生产线上,没有工业生产常见的噪音,只有旁边不时传来各种机器的声音。声音来自物料配送系统。一座12层的钢结构立体物料仓库中,一个个装着线材、结构件的盒子,顺着滚筒传送到操作台前,4名工人正对照屏幕上的清单分拣物料。物料班组工人陈大兵说,“这座立体仓库代替了过去数万平方米的仓库,系统自动调配材料,直接运到分拣台,更快更准确,也省人省力。”
陈大兵身后的过道上,每隔一米就贴着识别标签,这是自动配送小车的定位“坐标”。过去,分拣后的物料,需人工推车送到生产线旁,现在用自动配送小车就完成这道工序。“能同时根据不同订单设计,专属物料精准送到工位上,实现定制式生产。”魏友军说,“不但用工减少,且工人间的距离也拉开了,有利于防疫”,园区目前正处在试生产阶段,3月底有望批量生产,预计每年产值约亿元。
2月29日19时35分,伴随着广播声,绵阳普思电子有限公司多名正在加班的工人放下手中的产品,陆续分散沿不同路线离开车间。为抢工期,复工后的加班增多。
复工前,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8名工作人员,分别对每名员工进行电话访问,逐一核实防疫相关信息,再派专车将员工接回厂区。此举确保了多人的团队97%的员工返岗。公司健康安全和环境部主任王玲玲介绍,员工到了,还差口罩。“复工之初口罩只够用2天。在经信部门的协调下,我们购买到一批。现在库存量能满足3周时间使用,还有一批正在路上”。
严格的复工复产要求,促使该公司采取科学精准的防范措施,启用了健康检测系统,只有健康检测合格者才能进入厂区。这套健康检测系统免去人工登记的繁琐,目前经绵阳高新区推广,已在多家企业应用。该公司还将员工分为5个班组,每组进厂、工作、吃饭、下班有专门路线,并实行错峰工作管理,尽量杜绝人员相互接触。
因为技术水平达到行业前列,复工后该公司收到华为、思科等公司订单。负责成品组的王凤说,“生产线越来越智能,我们还在不断升级”。
用工、用料、用能、用防疫物资……针对这些问题,就在几天前绵阳市一场调度会上,绵阳市委主要负责人强调要继续毫不松懈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确保有序复工复产。
为此,绵阳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共渡难关。为相关企业提供物流费用、电费补贴和更优厚的利率;对减免入驻中小微企业厂房租金的各级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将补助不超过减免租金总额的50%。在协调解决用工方面,出台政策畅通供需渠道,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解决市域内企业和项目建设用工问题,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生产建设进度。
2月29日下午,绵阳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建设工地,巨大的厂房里传来机器轰鸣声。该项目总投资亿元,主要生产中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将填补绵阳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屏”的关键一环。
“之前交通不畅带来的影响已解决,在政府派专人对接后,各项工作都已进入正轨。”惠科项目行政部主管袁嗣俊说,春节前招募近余名生产、技术员工,现在已到岗90%,正在进行培训。“我们将全力抢抓工期,力争尽快实现量产。”
往期推荐
四川经信权威信息发布
热点政策解读
喜欢请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