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绵阳晚报》读古今专稿,原载年11月10日第8版,作者:绵阳市博物馆唐光孝
“一走进绵阳博物馆《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列》展厅,观众多被气势恢宏的汉代漆木马阵所震撼,惊叹不已。陪同首次参观的客人,我们往往会被问到“这么多马都是真的吗?”“在哪里出土的?”等问题。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绵阳汉代漆器文物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知识。
”绵阳出土汉代漆器
战国西汉漆器在四川很多地方都有出土,不过,除成都和绵阳两地外,其它地方出土的漆器数量都很少,保存状况较差,无甚影响。在成都,漆器主要出土于商业街战国早期船棺遗址和天回镇老官山西汉木椁墓群,数量较多、精美珍贵;绵阳则集中发现于永兴镇双包山汉墓,漆器数量大、价值高。其它地方的战国西汉墓葬中也有零星发现,如平武响岩镇,但多仅存漆皮。
绵阳汉代漆木马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绵阳永兴镇双包山先后发掘西汉中晚期土坑木椁墓20余座,是四川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土坑木椁墓群。墓群出土漆器超过件,有漆木马、车、盘、耳杯、奁、案、缽、扁壶、盒、碗、罐、俑等多种器型,既有随葬的冥器,如漆木马、车、俑等,也有生活实用器,如盘、耳杯、奁、案、缽、扁壶、盒、碗等。
二号墓是双包山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葬,最长24.5、宽11.2、深4.4米。虽然历史上至少两次被盗,但还是出土有象征汉代王侯身份的银缕玉衣片,以及大量的漆木器文物等,其中漆马、盘与耳杯数量均超过件,漆盘数量最大,可辨器形达到余件。至今,此墓依然是四川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出土漆器数量最多的一座西汉木椁墓。同时,墓中出土的一件人体经脉漆木俑,是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人体医学模型之一,有医学专家认为其价值和意义“堪与北京猿人媲美”。因此,汉代漆器是绵阳,乃至四川馆藏文物中最具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且颇富特色的可移动文物系列之一。
人体经脉漆木俑
绵阳出土漆器中文字极少,仅在二号墓出土的9件漆耳杯上发现针刻文字,在漆车辐条上发现朱书编号等,内容均与纪年、工官和漆器生产工序无关。因此,虽然在梓潼的西汉广汉郡有全国著名的生产漆器的工官机构,但我们很难说这批漆器就是、或全部是广汉郡工官的产品。
绵阳汉代漆器手工艺
研究者认为,汉代最有名的的漆器作坊有成都的蜀郡工官、梓潼的广汉郡工官和长安的考工等,长安的作坊一般还要模仿蜀郡和广汉郡工官生产的漆器。著名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认为,“从考古发现的情形看来,长安工官的产品在数量上可能不如蜀郡和广汉郡工官的产品多”。这从全国各地发现的蜀郡和广汉郡工官记名漆器可以得到印证。
有“广汉郡工官”铭文的漆器最早发现于年的今朝鲜平壤(汉代乐浪郡),同样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在贵州清镇、江苏邗江、河南杞县、湖南永州等地汉代墓葬中,发现刻录“广汉郡工官”及纪年、生产流程、管理人员等文字内容的漆盘、耳杯、壶等漆器10余件。据年日本出版的《支那汉代纪年铭漆器图说》一书介绍,新莽时期漆器铭文中还有“子同郡工官”产品,因新莽改称广汉郡治所梓潼为子同,故称广汉郡工官为子同郡工官。
人体经脉漆木俑线图
从现有的“广汉郡工官”纪年漆器来看,最早是江苏邗江出土的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的漆盘,下限是朝鲜平壤王訏墓出土的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漆耳杯,广汉郡在公元年搬离梓潼,显然这些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的纪年漆器都应该是梓潼广汉郡工官产品。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研究推断,蜀郡和广汉郡工官开始规模生产漆器的时间大致在西汉文景时期,稍早于武帝前后的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更早于其它墓葬。所以,从时间、空间概率来说,绵阳双包山汉墓群出土的漆器很可能来自广汉郡工官的产品。
漆器生产流程
目前已知的广汉郡工官生产的纪年漆器铭文体例、内容基本一致,仅完残不同,工匠、监管名称个别互异。我们以年代晚期在贵州清镇平坝西汉墓出土的一件漆耳杯铭文为例,简单解读一下汉代漆器生产工序和流程。
贵州清镇汉墓出土广汉郡工官铭文漆耳杯
“元始三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画木黄耳棓,容一升十六籥。素工仓、髹工立、上工階、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丞冯、椽林、守令史谭主。
”这段铭文内容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广汉郡工官为宫廷生产了一件彩绘鎏金铜扣漆耳杯,还标明耳杯的容积大小。
第二层含义就是介绍耳杯制造的过程、八道工序和各工序责任人名字。我国知名秦汉考古学家、四川大学教授宋治民先生解读过这八道工序,认为“素工”是指造胎工,“髹工”是髹漆工,“上工”是二次髹漆工,“铜耳黄涂工”是铜扣鎏金工,“画工”是彩绘工,“?工”是打磨工,“清工”是检验工,“造工”是整个漆器制造的技术负责人。
第三层是工官中各级官吏的职务、职责和名字。“护工卒史”是指太守属吏负责监督工官生产的官员,“长”是指管理工官的行政长官,“丞”、“椽”与“令史”等都是工官长的助手或属官。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这件广汉郡工官的漆器产品写明器物生产的工官名称、时间、物名、表征、容积等事项或特点,俨然一张详细的产品质量保证书。而且,生产过程、工序、管理机构和人员等,记录清楚明白,载名著姓,各有其职,各担其责。这对于研究汉代漆器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制作工序、组织监管等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证。
宋治民教授研究认为,各地出土的有蜀郡工官铭文的汉代漆器更多,除了郡名和人名不同外,其它内容和广汉郡工官生产的漆器铭文完全相同。可见,汉代漆器生产,起码是蜀地漆器生产流水线式的工艺程序和严苛的监管模式,可能一点不输于现代高档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方式。
彰显权贵之气
汉代漆器,主要为木胎和夹纻胎,不管是生活实用器,还是随葬冥器,都是高档的奢侈用品,这从上面介绍的复杂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监管模式就可见一斑。另外,还可以从一些漆器上标明的用途去向和制作工艺窥见其非同一般的身份与非凡的价值。
出土有铭文的汉代工官漆器,包括广汉郡和蜀郡工官生产的漆器,很多都有“乘舆”二字,不少器物的口沿还有鎏金铜扣的高级工艺,而且极尽彩绘之饰,尽显精致豪华之貌。我们知道,“乘舆”一般是皇帝的代称,说明这是专门为宫廷生产的御用之物,装饰精美绝伦的彩绘和各种鎏金扣饰就在情理之中。湖南永州年出土的“广汉郡工官”夹纻胎漆盘,铜扣涂金,平底下有三乳状鎏金铜足,盘底及器壁锥画戗银几何纹,非常精美。故《盐铁论·散不足》说“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有“一文杯得铜杯十”的说法,显见这种高技术的手工产品价格非常昂贵。
研究发现,先秦和汉代漆器多发现于大中型墓葬之中,小型墓葬极少出现,即是有出土,数量都很少。如河南杞县汉墓主人身份被推断为诸侯一级,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主人可能为列侯或与其相当的地方高官。一般认为,带“乘舆”二字的漆器,多是墓主生前得到的皇帝赏赐品。西北大学考古学家陈直教授推定,“乘舆”漆器也有是墓主购买而来的,如贵州清镇出土的广汉郡、蜀郡工官生产的漆器,以及朝鲜乐浪王訏墓出土的蜀郡工官生产的漆器,就是墓主生前购买所得。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推断,汉代漆器,包括广汉郡工官生产的漆器档次极高,很多产品几近奢侈品之列,仅为宫廷或达官显贵所用,尽显权贵之气的历史真容。
—END—来源:绵阳晚报年11月10日第8版
图片由绵阳市博物馆提供(摄影杨伟)
欢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