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日常称呼语调查研究
董国保招茵茵于姗李蔓铃薛莹莹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中文系广东广州)
提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及语言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广州市日常称呼语的使用、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日常称呼语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泛化、多元化、正式化,以及与礼貌用语融合,对等式称呼和非对等式称呼并存等现象,这体现了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交际场合、交际动机、说话人的态度等非语言因素对语言本身的影响。
关键词称呼语广州非语言性语境因素语言
1、引言称呼语,指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是礼貌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形式之一,具有保持、加强,甚至建立人际关系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非语言性语境对称呼语使用的影响。非语言性语境,指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交际目的、交际内容、交际方式、文化背景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词语符号。可以说,称呼语的使用是社会文化、语用功能、心理情感等多种因素与语言符号的融合过程。其用法灵活多变,能适应多种非语言性语境因素的变化。
汉语的称呼系统十分繁杂,本文主要的参考依据祝婉谨先生的六分法:
“祝婉谨先生参照欧文—特立普的研究模式,在她所著的《社会语言学概论》里,把汉语称呼语分为六大类:(一)、亲属称呼语;(二)、特殊亲属称呼语,指可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呼语,如叔叔、阿姨、伯父、伯母等;(三)、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别名、老/小/大+姓等;(四)、通用称呼语,指广泛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如同志、师傅、先生、老板等;(五)、职衔,指职位、职务、职称或头衔;(六)、零称呼语,指用受话人所从事的职业名称或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来呼唤对方,或发话人不称呼对方直接发话。”
本次调查研究采取自然科学的受控实验方法,根据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以广州市日常称呼语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份(其中份为针对公务员的问卷),回收率74.3%。
通过对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使用中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论述和分析,探讨相关的非语言性语境因素对称呼语的影响。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种类多样,并被广泛使用。在此次广州市日常生活称呼语的调查研究中,有几点现象值得我们最顶尖的白癜风专家北京白癜风医院那个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