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聚点人资
城市发展到这种强度、人口的高流动性发育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公共服务体系从硬件到软件,都到了一个该高强度投资升级换代的时候。
前段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0个部门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年版)》。
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方面明确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具体保障范围和质量要求。
为谁提供服务,服务内容是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责任由谁承担……
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最坚实的法律依据,这些服务与民生息息相关。
“国标”的推进并不代表公共服务已经进入了均等化。
不同城市的城市基础及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也随之高低不一,影响着人才流动自由度和资源有效配置。
绵阳作为四川省人口排名第四,人口吸引力同类城市第一的大市,外来人口高达73万;
优先做好基础公共服务成为绵阳利用人口优势,更好融入经济圈,抓住机遇,增加城市能级,扩大城市影响力的关键。
通过一线城市公共资源的辐射与延伸,打造本地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就业、创业环境;
同时也能反哺四线城市的发展,达到集聚效应,最终形成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城市体系。
建立优质的基础公共服务是漫长的,它既要求了城市本身的多重发展转变,又要求城市规划者们对民生、对外来人口的需求具备洞悉度及执行力;
在这条路上,不少城市早早开启了摸索之路。而绵阳是否能在它们身上摘取精髓,不断精进呢?
年3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发布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
在近多页的报告中,社会融合指数成为城市基础公共服务的重要侧写。
其中合肥、泉州、珠海、哈尔滨分别在基础公共服务中住房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三个部分上做得最好。
1“有所住,有所租”一直是人口迁移城市时遇到的首要问题。
根据报告所示,在诸多城市中,80%以上的流动人口依靠自己获得住房;
其中以租房、买房为主要方式,而选择或拥有政府提供的廉价房、公租房机会的外来人口仅为0.8%。
可以说,在城市基础公共服务中,住房保障成为最难啃的那块骨头。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
在这一方面上,合肥下足了功夫。
根据政府数据,年合肥累计投入资金约36亿元,共建设公租房11.93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约万元。
在财政支持下,合肥对外来务工者申请保障的门槛也放低了,申请公租房手续也随之简化。
2如果说住房是留住外来年轻人最关键的基础服务,那么外来人口子女的上学问题是不少家长心中的一把刀。
虽然在不断改革中,各个城市教育资源与户籍制度挂钩的程度越来越弱,但外来务工的子女上学问题始终是评判基础公共服务的重要角度。
在这方面,福建泉州是随迁子女教育单项评分最高的城市。
事实上早在年,泉州已经意识到上学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从取消借读费,到年取消学杂费,再到公办高中免学费,作为与绵阳同为外来人口密集的地级市,泉州从读书问题下手留下了很大一批外来青中年。
3事实上,及时参保社会保障很大程度取决于外来人口自身的意愿。
对于外来人口而言,一方面并不会做长久打算,另一方面则有经济压力的负担。
由于社保异地转移接续、各地缴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原因,自然成为基础公共服务始终薄弱的一块。
而珠海在社会保障维度上得分高达90.91分,稳居全国第一。
一方面是受早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外来人口的一视同仁。
从外来务工人员本身到其子女都能与本市户籍参保人享受同城同等的医保待遇。
并不断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建立流动人口健康档案,为社会保障打下最深厚的基石。
《报告》公布,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
但年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4.38%,两者中16.22%的差值是2.27亿没有真正意义上落户的劳动力以及各地的外来人口力量。
而如何完善及优化基础公共服务就是决定这部分力量去留的最直接原因。
有人或许会说绵阳似乎与榜首们暂无可比的方面。
实则并不然,在报告中最有趣的是一项数字政府服务水平。
南方城市得分依旧远高于中、北方城市,但是其中贵阳异军突起高居前位。
由此可见,在基础公共服务的领域中,大方向固然需要紧紧守住;
还有更多细枝末节可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