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文昌洞经古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是谈演《文昌大洞仙经》时的伴奏音乐。文昌洞经古乐音韵高雅、风格朴素、品种繁多,具有一种高雅、淳厚的格调,它将宗教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熔于一炉,在乐曲、乐器、演奏技艺,成为宝贵的民间艺术瑰宝。年3月1日文昌洞经古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年2月下旬,绵阳市文昌洞经古乐等4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期届满后,文昌洞经古乐等将成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继年3月1日文昌洞经古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年2月下旬,绵阳市文昌洞经古乐等4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期届满后,文昌洞经古乐等将成为绵阳市第一批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昌洞经古乐起源于南宋乾道年间梓潼县七曲山文昌祖庭--大庙,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七曲山大庙既是文昌宫观之祖庭,又是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文昌洞经古乐源于祭祀文昌帝君时的音乐,梓潼无可辩驳地被国家和省市专家评定为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洞经音乐的发祥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昌洞经古乐走出了庙堂,步入民间,对其他民族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不仅是一笔颇可珍视的音乐遗产,也是研究善行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洞经音乐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汉族、白族、纳西族群众中,它原是一种道教礼仪音乐,因以诵唱《大洞仙经》经文为主要内容而得名。其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每个流传地区都有独立成套的各类曲调,数量四十首至百余首不等。
文昌洞经古乐又称“洞经音乐”,是祭祀文昌帝君时演奏的一种民间音乐。它最早起源于南宋乾道年间梓潼县七曲山作为文昌祖庭的大庙,初时名为“檀炽钧音”,后因弹演《文昌大洞仙经》而改称“洞经古乐”。文昌洞经古乐流传于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及县城周围的善堂、斋堂,在当地民间影响十分深远。
文昌洞经古乐主要在弹演《文昌大洞仙经》时作为伴奏音乐出现,它有多种曲牌,可分为大乐曲牌、细乐曲牌和锣鼓经曲牌三类。大乐曲牌主要由吹打乐器演奏,细乐曲牌主要由丝竹乐器演奏,锣鼓经曲牌则由多种打击乐器演奏。大乐和细乐主要用作各种仪式活动的伴乐,也可作为经腔之间的间奏。锣鼓经主要用于开坛、收经,或在各类经腔及大乐、细乐曲牌结尾处起衔接作用,也可用作诗文吟诵时的背景性伴奏。音乐风格舒缓淡雅,格调虔诚庄严,令人肃然起敬。文昌洞经古乐的代表性作品有《文昌赞》、《正行香》、《雁鹅过青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昌洞经古乐逐渐走出寺庙,步入民间,对其他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与传统宗教密切相关的一种民间音乐,它是中国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目前,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农耕文化习俗逐渐打破,年轻一代的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与传统民间信仰联系在一起的文昌洞经古乐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传承发生严重危机。增加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地减缓这一民间古乐的衰亡速度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网址:
文章来源: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