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
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舞蹈历经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今天我们就从纷繁炫丽的民族舞蹈中感受中国的审美和智慧吧!在56个民族里,汉族人数众多,传统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现在先来欣赏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汉族舞蹈吧~敦煌舞汉族↑敦煌舞属于中国古典舞,具有浓厚的丝路文化特色。舞蹈内容以莫高窟壁画素材为原型,再现了丝绸之路各民族的舞姿、服饰与音乐。
敦煌舞舞姿十分丰硕出色,有的动作抒情美丽,神志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堪称中国古典美的代表。(“文明甘肃”订阅号提供)汉唐古典舞汉族↑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为代表的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发展成熟的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而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
汉唐古典舞所传达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从戏曲舞蹈入手,遵循了古诗、古词、绘画、建筑以及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唐诗宋词的舞姿记载、岩石壁画的生动形态,这些内容成就了汉唐古典舞独特的“气韵”。(“文明朝阳”订阅号提供)井陉拉花舞汉族↑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井陉县内,是当地特有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街头广场花会。
拉花是由一个叫拉花的村姑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经历编成的舞蹈,并以其名命名的,表现了美好的爱情生活。该舞种具有深沉内敛,粗犷刚健,细腻柔美,豪迈苍凉的艺术风格,舞姿高雅含蓄沉稳大气,深受广大群众喜闻。(“文明河北”订阅号提供)汉沽飞镲汉族↑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是沿海渔村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汉族传统民俗艺术。
汉沽飞镲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表演者用锣鼓喧天、龙腾虎跃、海鸥翱翔等欢快场面庆祝渔业丰收,欢送家人出海作业,表现了渔民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勇敢无畏的气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津滨海文明”订阅号提供)“56个民族,56支花……”我们的少数民族舞蹈来啦,保证让你眼花缭乱!孔雀舞傣族↑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有3种,单人孔雀舞,多模拟孔雀饮泉戏水、拖翅、抖翅、开屏、飞翔等姿态;双人孔雀舞,一雌一雄,表现相互依偎、追逐嬉戏等;集体孔雀舞,4人至几十人表演均可,模仿孔雀千姿百态的优美动作,有一定的步法规律和较固定的鼓点伴奏。
云南傣族同胞视孔雀为吉祥如意、美丽善良的象征。孔雀舞作为傣族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之一,表现了傣家人善良的民族性格,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孔雀舞不受时间、地点和舞者人数的限制,只要高兴,便聚而舞之,其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文明云南”订阅号提供)刀郎舞维吾尔族↑刀郎舞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具有浓郁的边塞气息和风格。刀郎舞又称“刀郎赛乃姆”,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过程,歌手引吭高歌,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开寻找猎物。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举左手,为男猎手举火把照明。舞者忽而似弯弓欲射,展开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表现出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默契情爱。
刀郎舞舞姿开朗大方,粗犷矫健,使人欢乐,给人以力量和鼓舞。该舞流传颇广,在麦盖提,在叶尔羌河畔的新疆巴楚县、莎车县,在吐鲁番盆地,都可以看到刀郎舞的英姿倩影。(“文明乌鲁木齐”订阅号提供)苗族民族舞苗族↑苗族是歌舞富有的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有近十种之多,它的支系繁多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种类繁多的舞蹈充分展现了苗族的历史、舞蹈和音乐,苗族的文化、苗族的精神令人骄傲,他们乐观向上、豁达勇敢,山高水长挡不住他们看大海的眼光,抑制不住他们豪情满怀拥抱太阳的凌云壮志。富有诗化的舞台创意和灵感完全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文明湖南”订阅号提供)朝鲜舞朝鲜族↑朝鲜舞是在古朝鲜、扶余、高句丽等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朝鲜舞以潇洒、典雅、含蓄、飘逸而著称。舞蹈者以表演时的神韵展现民族精神,展示民族审美情趣。朝鲜族人民喜爱白鹤,把白鹤看成是吉祥纯洁的象征,所以朝鲜舞很讲究“鹤步柳手”。朝鲜族历来受汉族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因此朝鲜舞也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文明辽阳”订阅号提供)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摆手舞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摆手舞凝聚着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的成长、发展是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综合载体。(“文明武汉”订阅号提供)舞火狗瑶族↑舞火狗是蓝田瑶族对狗图腾崇拜祭祀的舞蹈活动。未婚姑娘在手臂、腰部用山藤绑上黄姜叶,头戴竹笠,并插上香火,扮演“火狗”。姑娘们边舞拜,边唱着古老的民歌。最后,火狗队游舞到村外河边,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统统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气。在整个舞火狗活动中,男青年一直在旁燃放鞭炮。
“舞火狗”仪式是蓝田瑶族少女的一种“成年礼”活动。每个瑶族少女要参加2-3次的舞火狗,才能进入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在舞蹈的过程中,祭拜和沐浴,象征着对舞蹈者未来的美好祝愿以及通过祭祀过程祛除邪气。(“文明惠州”订阅号提供)顶碗舞蒙古族↑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其中包含了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乐,这两者的结合发展成这种用碗放在头顶上舞蹈的形式。
顶碗舞是一个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女子集体舞。蒙古族的舞蹈端庄大气又不失稳重,舞蹈中头顶龙碗的形式表达着他们坚定的信念,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热情好客的真挚情感。(“文明包头”订阅号提供)太平鼓舞满族↑满族太平鼓又叫单鼓,别名朝阳“跳家神”“家戏”“单姑”“跳单鼓神”等,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种边说、边唱、边舞的民间说唱艺术,是满族儿女最有代表性的迎宾舞、喜庆舞。
满族太平鼓舞蹈运用鼓法、步法、舞法等艺术技巧,按照节拍或打太平鼓、或击霸王鞭,令人遥想古时民族在征服自然和创造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雄浑壮观的场面,气势雄伟、铿锵有声,蕴含着振人魂魄的感染力,展现了其为舞蹈的独具魅力与艺术价值。(“鞍山市文明办”订阅号提供)汤瓶舞回族↑“汤瓶舞”源于宗教习俗,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舞者持白毛巾为道具,表现伊斯兰教礼拜前用“汤瓶”(壶)盛水净身,作“大净”或“小净”的习俗,舞蹈中还常出现模拟“汤瓶”的形象,故有此名。
美丽的汤瓶,通常和回族女性联系在一起。汤瓶有着高挑的身姿,小小的嘴儿,不洁之物不易进入,既卫生又方便,展示着回族人热爱劳动、喜欢洁净的民俗习惯。用汤瓶秀美的身姿比喻回族少女的婀娜多姿,展现着回族女性的勤劳美丽,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汤瓶的独特魅力。小小的汤瓶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蕴涵了回族人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文明宁夏”订阅号提供)打柴舞黎族↑打柴舞又叫竹竿舞,黎语叫“转刹”,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在黎家人中流传。跳舞时,舞者跳入木棍或竹竿中,伴随强有力的快节奏来往跳跃、蹲伏,主要有平步、磨刀步、青蛙步、筛米步、乌鸦步等九个舞步。
打柴舞是黎族古代护尸舞的“活化石”,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和击木者默契配合,既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自然地表演各种优美动作。如今它发展成一种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健身活动,还被国外友人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文明海口”订阅号提供)萨朗舞羌族↑萨朗,原为羌语北方言词汇,意为唱起来、跳起来,是当地羌族人民娱己娱神的重要手段。萨朗后引申为歌舞,并扩大词义为羌族歌舞的统称。
羌族萨朗是典型的歌舞一体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在羌族及其周边地区和涉羌地区广为流传。无论是喜事、忧事,无论是田间地头、院坝堂屋,萨朗之于羌族犹盐巴之于腊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羌族萨朗除了继续承载民族的传统,更发展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促进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文明绵阳”订阅号提供)转场舞布依族↑转场舞发源于贵州省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的布依族原生态舞蹈,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布依语意为“勒呜”,意为”欢快的舞“。每逢正月十三至十六期间,居民不约而同地跳起转场舞,以这种方式驱逐邪恶、大闹新春,后逐步发展成隆重的迎客和庆祝丰收的仪式。
转场舞是以祭祀为主的民间舞蹈,在传承发展的历史中通过言传身教经久不衰,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转场舞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布依族强悍、勇敢、乐观、向上的奋进精神,让人们在参与过程中愉悦身心、寓舞于乐。(“文明贵州”订阅号提供)锅庄舞藏族↑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
锅庄舞形式多样,有羊毛锅庄、吉庆锅庄、醉酒锅庄等。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体现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同时也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意志和审美情趣,映现了人民的社会劳动、宗教信仰、男女爱情等多方面的生活内容。(“文明拉萨”订阅号提供)扁担舞壮族↑壮族的“扁担舞”源于舂米的劳动生活,是从“舂米舞”发展为用扁担敲打板凳的形式,人们在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敲打中,表演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
扁担舞是壮族人民在长时间的生活、劳动等过程当中创造出来的,是广西壮族文化中一块瑰宝。它的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气氛热烈欢快而具有感染力,富有浓烈的生产劳动气息,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俗活动。(“文明南宁”订阅号提供)萨满舞赫哲族↑萨满舞是萨满信仰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为巫师在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所做的的舞蹈表演。萨满舞辅助工具多样,主要用具有神鼓、鼓槌、神帽、神裙、腰铃、铜镜、神杖等。萨满舞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萨满舞在祷词、咒语、吟唱和鼓声中进行,主要舞段在表现神灵附体时跳出,这时鼓声急促,舞蹈激烈,充满神秘色彩。萨满舞在舞蹈语言、舞蹈道具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反映出渔猎社会发展阶段的状态、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文明哈尔滨”订阅号提供)编辑:中国文明网刘星星、大连文明网卢毅、开封文明网尚京京、绵阳文明网赵小星如果你还有更多我国各民族特色舞蹈的内容要推荐,
北京白癜风哪家好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nyangzx.com/mytq/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