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二篇
篇一:北川发力供给侧“品牌先导”助推振兴跨越9月28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的禹珍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公司总经理王华祁正忙着安排工人包装茶叶和花魔芋。近日,北川县与成飞公司签署了农副产品采购框架协议,禹珍公司成为供应商之一。根据协议,成飞公司将定向从北川采购猪肉、茶叶、蔬菜、土特产等高山生态农副产品,供应企业近3万名职工。“我们决定把企业的‘菜篮子’基地建在北川,主要是看中北川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飞公司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北川正在趟出一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绿色崛起、后发跨越之路。展望未来,北川县委、县政府正大力实施“品牌先导、绿色崛起、双创驱动、开放粘合”战略,着力打造文旅发展引领区、精品农业示范区、通航经济创新区、应急产业先行区,努力建成“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争取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年建成全省和秦巴山区脱贫奔康示范县。打造精品农业让农民吃上“生态饭”国庆大假期间,在新县城巴拿恰商业街,游客争相抢购北川老腊肉、茶叶、花魔芋等北川土特产。打好绿色牌、走好生态路。北川以品牌为先导,加快打造精品农业,越来越多的山货端上了城市市民的餐桌。金秋十月,在永安镇至通口镇长达10多公里的红心猕猴桃产业带上,群众正忙着采摘猕猴桃。“由于我们猕猴桃品质好,一亩猕猴桃收入一万多元呢。”通口镇果农王务盛算起了收入账。北川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林业和生态资源,坚持统一规划、成片成带、梯次推进,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精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模日益壮大。目前,北川建成了75万亩高山缓季节蔬菜、中药材和魔芋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75万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年出栏大牲畜超过51万头(只)。北川成功创建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三品一标”达21个,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农民专合组织个。在北川香泉乡紫霞村2组,贫困户樊加贵正忙着采摘地里的香妃枣。“今年有四亩多枣子初挂果,明后年丰产后,一亩地收入在一万元以上,咱家脱贫有指望了。”
精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山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十二五”期间,北川的贫困发生率从29.17%下降至9%。然而,北川县党政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全县还有93个贫困村、名群众未脱贫,“插花式”贫困不同程度存在,精准脱贫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面对困难和挑战,北川确立了重点发展中羌药材、精品茶叶、高山蔬菜等产业,大力发展观光、体验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农产品标准、质量、营销、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县农产品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一区多园”撑起北川工业脊梁在北川普网·药博园,各地的物流车停满了院坝,北川药农正忙着过磅、收钱。在一旁的厂房里,中药材加工企业正忙着加工。普网·药博园自去年上线以来,累计交易额达16.1亿元,上缴税金超千万元。普网·药博园项目以“互联网+农业”为核心发展思路,通过O2O模式,以点带面,在北川建立集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新生态圈。通过平台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运作能力,普网·药博园目前已整合了一大批中药材贸易商,通过贸易拉动了整个北川及周边地区的中药材加工、种植、旅游业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正成北川跨越振兴的重要引擎。年以来,北川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截至8月底,全县企业触网率达到90%,建成电商平台4个,电商经营主体家,建成县级运营中心3个,乡村服务站点个,建成物流体系2个。“北川不沿边、不靠海,唯有开放合作、转型升级才有出路。”北川县委书记赖俊表示。为助力县域经济绿色崛起和转型升级,北川从淘汰落后产业、形成新产业集聚等重点环节入手,出台一系列举措推进供给侧改革。“十二五”期间,北川招引了亿元以上项目23个,到位总金额85亿元。绵阳特飞、上海奥图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羌多娜、中源海恒等项目加快建设,四川泛美、九州通航等项目正加紧落地。在9月26日开幕的绵阳市旅游发展大会上,无人机表演让游客们直呼大饱眼福。按照“一中心、五集群、一小镇”的发展规划,北川正加快通航及其配套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目前,北川被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授牌为全国首批“航空飞行营地”。北川通用机场被纳入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和年全省重点项目。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四川北川经开区实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天讯新材料、安特药业等优质企业迅速成长。羌山农牧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北川在抓好传统产业技改扩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两新”产业“后备军”。全县“两新”企业总数达到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家。打造国内知名全域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国庆大假期间,北川新县城、地震纪念馆、九皇山等景区游人如织,北川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出游目的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北川备受瞩目,“北川”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如何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北川的对策是,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按照“精致县城、风情集镇、特色村寨”思路,把文旅、农旅和林旅相结合,绘就全县“一幅画”,打造康养度假、休闲生态、文化体验目的地。北川不断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了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北川推出大爱心灵、科普体验、休闲民俗、自然养生等精品景观线路,曲山、桂溪、禹里、青片等旅游集镇各具风情,羌博馆、地震纪念馆免费接待群众突破万人次。一条条特色旅游线路将各乡镇、景点、村寨串联起来。通过“大禹祭祀”“羌历年”“转山会”等传统羌民俗活动,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形成了以新县城—曲山—桂溪为主线的感恩文化旅游线,以禹里—马槽为主线的红色文化旅游线,以青片—桃龙—片口为主线的禹羌文化旅游线。在北川各大景区,水磨漆、羌绣、草编等文化创意产品成为抢手货。北川大力培育文博旅游、文化创意等产品,先后开发了30余种特色歌舞,挖掘了余种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北川还通过弘扬传统中羌医文化,研发了20余种膳食养生、药疗推拿等中羌医药产品。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北川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群众生产的羌茶、花魔芋、羌酒、老腊肉等20余种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卖出了好价钱。目前,全县家农家乐辐射带动0多户5余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九皇山、药王谷、名岛等旅游项目长期用工余人,其中贫困人口达余人。北川处处皆美景,全域旅游初步成形。目前,北川已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并按照4A级标准新建禹穴沟、石椅寨、莫尼山、名岛等4个景区,建成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打造了12个精品羌寨和72个幸福美丽新村。北川还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目前,北川正有序推进开茂水库、唐家山堰塞湖综合开发,加快西羌竹海项目建设,争取熊猫公园项目落地。篇二:有了特色产业我们脱贫有底气
10月8日,在北川县香泉乡紫霞村,村民樊加贵正忙着采摘地里的香妃枣。“我家栽了4亩多枣树,今年初挂果,产量还不错,明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樊加贵夫妇都有慢性病,两个双胞胎孙子长期生病住院,儿子儿年在外打零工,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难。看着香妃枣树苗开始挂果,樊加贵脱贫的信心越媳常来越足。
三年多前,这个总人口仅余人的省级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近20%,村级组织涣散,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仍种植玉米、油菜和红苕等传统作物。如今,4.5米宽的水泥路串联家家户户,灾后重建的农家小院内外干净整洁。“我们不仅环境美了,产业也起来了。”紫霞村村支书陈亮自豪地说。
特色产业“脱贫”“要脱贫,必须要有特色支柱产业。”香泉乡乡长黄丹说,为选准产业发展方向,乡上和村上一起四处考察,最终决定推广种植香妃枣.
但改种枣树,意味着挂果前的几年都没收入。当村支书陈亮把枣苗拉回村上时,村民心里多少有些抵触情绪。
陈亮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发动党员干部先种,推广种植技术,并鼓励群众在枣树下发展林下种养,申请县上给予林下蔬菜每亩元的补助。终于,第一批多亩香妃枣种了起来。贫困户杜仕碧种了2.4亩枣子。虽然第一年枣子没挂果,但树下间种的芋子“救了急”,“每亩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加上政府每亩的补助,光现在的收入就比原来种玉米高出一截。”农技员李兴华说,今年香妃枣市场零售价在10元1公斤以上,“最高时卖到20元1公斤。”在紫霞村村委会办公室里,堆满了香妃枣的包装盒,“中秋国庆期间,光是5-8斤装的礼盒装,在网上已经销售了几万斤。”陈亮说。
集体经济“造血”除了村民们自己种的枣树外,村道和堰塘边还栽了多株香妃枣,这些枣树属于村集体。“全部挂果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左右的收入。”紫霞村村主任杨德贵说。
围绕集体经济做文章,紫霞村还在积极争取资金,整修村里的9口山平塘,打算以塘入股,引进特色水产养殖业主,“这样也可以增加一部分村集体收入。”杨德贵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紫霞村还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结成了“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对子。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近2万名师生,成为紫霞村生态农产品的潜在销售市场。下派紫霞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的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喻沛杰说,如今村里枣树下喂出来的土鸡和土鸡蛋,成为学校老师的抢手货。“今年,紫霞村有望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但我们并不会一脱了之,而是要帮助村子巩固已有的产业基础,增强村子产业的造血功能,实现群众可持续性脱贫。”黄丹表示。“今年我在枣树下间种了4亩芋子,有近万元收入,还有多元的蔬菜补助,加上喂养土鸡和粮食直补、儿子儿媳在外打工的收入,今年脱贫没有问题。”樊加贵盘算着,赚了钱,要把泥土压实的院坝硬化了,“房子靠灾后重建政策修的,院坝一直没钱弄呢。”
绵阳日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