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业集聚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业发展规模现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银行业机构体系比较完善,证券业和保险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在我国以间接金融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下,银行业在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以及居民存款余额来描述金融业发展现状。
成都市二零一九年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88、.59和.89亿元,占经济圈比重分别为35.79%、35.55%和27.63%。重庆主城九区二零一九年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21、.39和.01亿元,占经济圈比重分别为22.02%。
29.25%和14.47%。成都市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经济圈中的占比是最高的,三者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都处于排头位置。重庆主城九区的银行业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成都市的比重分别为61.51%、73.97%和52.38%,与成都市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成都市、重庆主城九区的差距较大。
其中,自贡市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最高,为21.05%,荣昌区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最高,为28.15%,说明自贡市和荣昌区的金融业规模增速较快。但同时,金融资源向成都市、重庆主城九区聚集,成都市、重庆主城九区金融业规模较大。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规模现状
二零一九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约6.24万亿元,占全国的6.3%。二零一九年除成都、重庆主城九区外,超过亿元的有六座城市,分别是绵阳、德阳、宜宾、泸州、达州、南充。这六座城市是经济圈的主力军。铜梁、荣昌、遂宁、宜宾的GDP和人均GDP的增速均超过8%,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但目前,从重庆主城九区以西的区县,地区生产总值逐渐减少;从成都市以东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呈现递减的态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资源多集中于成都市和重庆主城九区,造成经济圈的其他地区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梯度差。
重庆其他18个区县由于人口规模较小,与四川其他14个城市的经济规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二零一九年除成都、重庆主城九区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元的有万州、永川、璧山、铜梁。这表示以上四个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
(二)经济增长结构现状
重庆主城九区、成都市的二三产业增加值和产业结构水平均显著高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其他地区。其中,成都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62、.85亿元,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处于前列。成都市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水平均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最高水平。
万州的三次产业增加值虽然规模较小,但是产业结构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区之间存在产业结构同构化的现象,这使得对本地区的定位不清晰,缺乏因地制宜的战略部署。长期而言会阻碍经济结构的优化,不利于经济持续的发展。成都市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均为经济圈内最多,分别占比为12%、21.85%和33.53%。重庆主城九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11.86%、19.19%。
重庆主城九区由于区位等原因,主要发展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可以看出,除了成都市,绵阳、南充、达州这三个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5%,这三个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生产要素。
除了成都市和重庆主城九区,泸州、德阳、绵阳、宜宾这四个地区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4%。说明这四个地区制造业优势较为明显,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可以看出,除成都市和重庆主城九区以外,其他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很低,绵阳的第三产业比重为4.22%,第三产业增加值初具规模。这说明了绵阳市的经济结构正不断优化。绵阳市科技城的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通过以上的说明分析可以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金融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在金融集聚方面,成都市和重庆主城九区金融集聚的水平最高,但是同时也能看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金融集聚水平处于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而且与全国其他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金融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上升潜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金融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薄弱
经济发展环境为金融产业的集聚创造了条件。与其他城市群相比,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基础薄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业的发展。从上一节的研究结果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虽然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超过7%,但经济规模却较小。
川东范围和重庆市范围内多属于山区地形,地理条件相对恶劣,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薄弱,医疗、教育、交通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信息交流较为闭塞,不利于跨区域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长期依靠着外部输血式投资,内生动力不足。可见,区位条件、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都严重影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金融集聚水平。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备
目前,与国内较发达的金融中心北京、上海、深圳等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金融机构种类单一,数量缺乏,金融市场功能不足,融资渠道不畅,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仍凸显。北京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海、深圳有证券交易所,四大期货交易所分别位于上海、郑州和大连。
近几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西部基地、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西部基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服务基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成都基地等四个重大共建项目纷纷落地成都。成都和重庆主城九区在自身聚集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向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式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金融集聚水平,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有待建立全国性的金融交易结算中心。
(三)产业同构化问题显著
产业同构化又称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在某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与其他地区出现结构的高度相似性趋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是由渝西、川东深度融合形成的城市群,产业同构化使得过度竞争的现象发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重庆市和成都市都在谋求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缺乏政策方面的协调机制。
“闭门造车”、“单打独斗”不利于资源的集中整合,减弱了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长期而言不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是:一方面,长期以来在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区位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因此生产要素的供需结构方面也较为相似,会产生相似的需求偏好和禀赋优势。
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和竞争策略下,忽略了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致使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显著,地方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配置。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业都是重庆范围内和成都市的优势产业,各地有待进一步利用其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协同合作,延伸产业价值链。虽然目前出台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和项目,但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破除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障碍,促进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