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绵阳在历史上的建置起源于何时?涪县、巴西、绵州,这些都是绵阳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名字,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年3月14日下午,绵阳地方志专家王志强,应邀走进绵阳博物馆,给全市文博系统和院校文史爱好者就此举办了一次“绵阳建置沿革”主题讲座。
汉初始置广汉郡
当天的讲座中,王志强从先秦时的蜀地入题,讲述蜀国变迁、金牛古道的形成,最后引出绵阳初始建置的话题。
“绵阳的建置,有文献记载是从汉代开始的。”王志强在讲座中介绍,广汉郡置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分巴郡、蜀郡新设。汉代建置是“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郡辖县,古绵阳当时所在地为涪县,而涪县隶属于广汉郡。而在先秦时,虽然也推行郡县制,但却是“县辖郡”。因,“县者,悬也”,从字面上看,县是“悬于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之间”的。目前,日本依然采用的是这样的政权结构。
那广汉郡是如何得名的?史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广汉郡是因郡治在广汉而得名。还有史学家则认为,因当时的川西北地区地域广阔,是汉王朝设的郡,从而得名广汉郡。
王志强在查阅大量史料后认为,当时的广汉郡辖领13县,包括现在的梓潼、汁方(今什邡)、涪县、雒县(今广汉)、绵竹(治地黄许)、广汉县(今射洪县柳池镇)、葭萌(今广元昭化)、郪县(今三台郪江)、新都、白水(今青川)等。而广汉郡建置之初,郡治在梓潼,即今天的梓潼县七曲山南麓莲枝坝,而现在的广汉当时名为雒县,因此第二种说法更可信。
城临涪水而名
广汉郡初设后,涪县也开始建置。涪县,就是现在的绵阳,隶属于广汉郡。
涪县因何得名?王志强介绍,在地方志书中,有“汉涪县,以城临涪水而名”的记载。涪水,就是现在的涪江。其他史书上还有“涪水去县50步”的记载。公元8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政,改涪县为统睦。公元25年,公孙述在成都称帝,自立国号“成家”,保留了统睦的称谓。
公元36年,成家政权结束后,汉王朝又恢复了涪县的称谓。涪县的地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到梁天监十三年(年)该名为潼州。西魏废帝二年,该潼州为巴西县。
值得注意的是,《晋书》记载,西晋时期涪县改名为涪城县,后来的清嘉庆《四川通志》、同治《直隶绵州志》、民国《绵阳县志》等都是这样记载的,但《华阳国志》中记载的则是晋朝时“涪县仍名”,即沿用旧名之意,明确涪县并没有改名。
王志强认为,《华阳国志》的编著者常璩是西晋末“成汉”时期的四川认人,其出生地在今四川崇州,本着“地近事易核”的原则,《华阳国志》的记载不应该有误。后来的《宋书》也记载,自汉、西晋到刘宋,涪县一直没有改名,因《宋书》中记载的南北朝刘宋时期距晋代最近,也有较高的可信度。清乾隆版《直隶绵州志》,也肯定了涪县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没有改名。
王莽的统睦之作
在当天的讲座中,古绵阳曾改名“统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王志强介绍,王莽篡权建立新政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给皇亲赏赐封地,并大改天下的郡县名。在古绵阳辖区,王莽将广汉郡改名为就都郡,将涪县改名为统睦县,隶属于就都郡,而梓潼郡则被改名为子同郡。
王志强谈到,王莽该郡县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其中,男性封地命名为睦,而女性的封地则命名为隆。当时,统睦县是封给他的外戚陈崇的,担任统睦侯。
关于陈崇其人,史料中专门有过记载。在王莽篡权之前,陈崇就以大司马的身份写奏章,吹捧王莽礼贤下士,对人礼貌,生活也特别节俭,《后汉书》还专门收录了陈崇吹捧王莽的这篇文章。
或许正是如此,王莽将陈崇视为心腹,篡权当政后,特地将统睦封赐给陈崇。根据工具书的解释,“统”的意思是事物彼此间的连续性、世代相传的系统等。或许,王莽是希望陈崇在统睦能够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希望陈崇及其后人能世代效忠,其家族能延续赏赐统睦封地的荣耀。
可惜,王莽的政权并没有延续多长时间。新莽地皇四年(23年),绿林军攻进长安城,王莽死于乱军,他对陈崇的美好愿望也化为泡影。
“双头郡”的趣事
在古绵阳的历史上,还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双头郡”现象,即两个郡治都在涪县。
蜀汉时期,蜀国“分广汉郡置梓潼郡”,当时的涪县就隶属于梓潼郡。到西晋后期,梓潼郡的郡治迁到涪县。经查阅史料,王志强推测梓潼郡迁治涪县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年至年。
当时的四川地区连年战乱,公元年,当时的巴西郡(郡治在今四川阆中)郡守带领郡人来到相对安定的涪县,以侨郡的形式出现,由此出现“双头郡”的现象,而梓潼郡为此还有“巴西梓潼郡”之名。
巴西郡守为何会带着郡人一同出行?王志强解释说,在宋代以前,古人并没有准确的概念,管理的地域范围也不固定,往往以领辖的人口而定,“巴西郡的郡守,之所以带着郡人,因为这是税赋的来源”,《三国演义》中,刘备带领10万父老外走,也是这个原因。
随着战争的平息,巴西郡于公元年迁回原址,一共在绵阳侨治余年时间。也正因为那段历史,古绵阳由此也得名巴西。不过,有研究者认为,绵阳得名巴西,是因为在“巴地之西”,但王志强则认为,古绵阳得名巴西,是因巴西郡曾经侨治的原因。
绵州名字的由来
绵州这一名字的使用,是从隋开皇五年(年)开始的,因为绵水而得名,北魏《水经注》、唐《元和郡县志》、宋《舆地广记》和《太平寰宇记》等均有记载。但现在的绵阳境内,并没有以绵字为名的江河,这又是怎么回事?
王志强介绍,隋文帝开皇五年设绵州时,绵州辖现德阳罗江县,罗江县的辖区就包括现在的绵远河(时称绵水),当时从成都出川上京,绵州辖区的第一条河就是绵水。当时,绵水的水量充沛,胜过涪江水,古绵州由此而得名。
古绵州辖区当时有涪水,为何不取名涪州?王志强介绍,当时四川辖区的涪陵已取名涪州,涪陵在乌江边上,而乌江历史上名叫涪陵水,故名涪州。为避免重名,从而将古绵阳取名绵州。
隋大业年间,绵州改名金山郡,唐武德元年(年)又恢复绵州建置。明洪武十年(年)绵州降为绵县,洪武十三年11月恢复绵州,清雍正五年(年)绵州升为直隶州。年,民国政府撤裁绵州,绵州本州改名绵阳县,因位于绵山之南得名,绵州的地名使用结束,共经历年。
无需赞赏,欢迎传播
赞赏
人赞赏
白殿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