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清代瓷器
绵阳与三台,均始建于汉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清末与民国之间的这段历史中,三台的名气一度大过绵阳。很多绵阳历史上的第一,都是在三台创建的。在大唐盛世,古老的三台便已经超越了绵阳,与成都齐名,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为州、府、路治所,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
绵阳·清代雕花木窗
绵阳的历史,在这一段时间里特别突出。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江油的名字由来,曾经与“油”有关。江油市之名,有人说来源于境内涪江河段常见有石油浮出。虽感有点望文生义之嫌,也并非空穴来风,境内石油储量的确丰富,点多面宽,且开采炼制历史悠久。在江油地方志办公室年搜集印发的调查资料有这样的介绍:清同治末年()前后,今江油永胜镇海棠铺村一带方圆5公里内,即有多处煤井,当地人在采掘原煤中常见有小凼浓茶般石油溢出,便舀入木桶挑回家中,代替桐子油、菜子油用作照明用灯油,或当作做饭菜、取暖用燃料。因大多不会、不敷直接使用,有时引发火灾,利用时断时续。
清代·税票
在当时,税收是国家财富的根本。在绵阳市境内,清代的税收以田赋、盐税为主,清末时期开征契税、酒税、当税、牙税、矿税、茶税、厘金等税捐。年以后,由于赔款和军费开支剧增,杂捐杂税不继增,人民生活困苦。
绵阳·晚清龙安知府蒋德均
说起绵阳有名有姓的小吃,第一不是米粉。清末,如今的翠花街,有家经营包子的老店,该店创始于清末,由一位叫房洪兴的绵阳人在城区名为窝窝店的地方(现翠花街口)开店而得名,主营川式面条和包子,其包子皮薄馅饱,成为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
石桥铺·清代石牌坊
几年前,在富乐山后山发现一块“绵州巡警界”石碑。经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初步鉴定,认为这块石碑所立年代应该是年前,是当时的巡警巡逻辖区界碑,这在绵阳境内属于首次发现。
关于绵阳的历史,流传于世的很少,多半是一鳞半爪。不过,我们也能在雪泥鸿爪中,发现历史的真面目。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一部关于绵阳历史的专著出版面世,以飨绵阳的粉丝。
盐亭·清代四合院
长按下方图片即可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