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聚点人资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和“双一流”战略的推进,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优势愈发显现,城市间“人才争夺战”日益“白热化”。能否吸引并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随着人才政策密集出台,人才引进规模也逐年扩大,但相对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在人才竞争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总体来说,三线城市现有的人才总量及结构,不能满足现阶段城市发展的需求。在人才战中,三线城市面临一二线大城市及同样是三线城市的夹击,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大多数三线城市的人才政策“照搬照抄”大城市,政策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同样的人才政策,本身就处于资源劣势的三线城市很难超越发达城市。同时,一二线城市产业链完善,就业机会多,而三四线城市地方产业水平较低,高新产业、强势产业依然较少,提供给高端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有限,人才价值不能充分发挥。面对上述难题,绵阳,西部的一座三线城市,作为成渝副中心城市,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形成自身在人才争夺中的竞争优势呢?1重新定位城市属性,实施错位竞争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已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活。在一二线的大城市虽然机会较多,但同时也面临竞争大,买房置业、子女教育、交通出行时间成本越来越高等诸多压力。客观上说,三线城市在传统教育、医疗等资源与一线大城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共享经济、在线业务、数字新媒体等行业对地理空间上的要求越来越弱。在这个只要有电脑就能办公、有WIFI就能全球互联的时代,许多年轻人选择工作城市时,对城市的生态及人文环境、城市给予“打工人”的归属感以及心理层面的幸福感等方面愈加看重。因此,绵阳如果能找准城市的特色,构建其在生活成本、生活舒适度、就业压力上的比较优势。在改善公共建设,加大人文关怀等软环境方面更多地下功夫。提高城市宜居指数,就能在和大城市的人才争夺上形成了差异化优势。比如在公共交通方面,绵阳到成都最快的动车只要37分钟,绵阳与一线城市及周边省份组成了交通便捷的高铁生活圈。绵阳还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活舒适度高,不堵车、不限号、通勤便利,消费水平不高,房价较低,生活压力较小。这些“比较优势”能让人才在绵阳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也能使绵阳在人才争夺中避免与大城市“撞车”。2发展优势产业,彰显人才价值“栽下梧桐引凤来”。雄厚的产业基础是人才依附的根本,如果一个城市产业定位不明晰,仅仅是通过人才政策资金补贴等吸引人都属于短期行为,无法长期留驻人才。据调研结果显示,影响毕业生选择工作城市的主要因素排前三位的是:“行业的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和“自身的兴趣爱好”。
如果对人才的争夺仅限于用购房补贴、安家补助等短期优惠政策抢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线城市要从根本上解决找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就一定要在重点特色产业上下功夫。“以项目对接人才,以产业留住人才”,打好“政府+产业”的人才引进组合拳。着力改善当地营商环境,在利用小城市在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比较优势,大力吸引产业落户的同时,将人才引进的目标和城市的战略定位、区域产业特色相匹配,搭好可供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绵阳近些年在优化产业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方面有非常值得三线城市借鉴的做法。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近2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绵阳围绕本地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和电商产业,先后引进了京东、汉能、华晨集团整车项目等系列具有引领性与带动性的项目。围绕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如信息安全、核医学、航天航空等产业进行招才引智。人才政策从过去引进一般性人才,向引进以特色产业需求为中心的高层次人才转变。聚集了一大批大中型骨干国有、民营企业等创新实体,汇聚了两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极大提升了绵阳当地的人才含金量。3做好人才服务,提升软环境人才政策只有实实在在转化为企业及员工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才有意义。如果政府提供的配套服务不完善且对人才发展没有长远规划,已经聚集的人才也会慢慢流失。三线城市在财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以其花重金与发达城市争抢人才,不如在人才服务的软环境上多下功夫。▲绵阳人才企业项目对接活动图
本轮“人才争夺战”,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将人才视为区域发展战略资源在进行争夺的竞争。如何使人才政策更具有吸引力?近年来,绵阳在人才政策上持续深耕细作,相继出台了“1+12”人才新政、“科技城人才计划”、“绵州育才计划”、“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等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持续性人才计划。同时,开设“人才贷”专属金融产品,配置绵阳人才公寓,发放“绵州英才卡”,给企业高级人才配备一对一的“服务专员”,每年拿出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大量的优惠政策,吸引中高端人才不断涌入,“十三五”以来,绵阳新引进海外人才人、博士人、硕士人,仅年9月,就有36所高校的名博士(后)到绵阳市与21家引才单位进行招引对接和智力服务。▲节选自《绵阳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绵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人、财、物全方位服务人才,逐步形成有本地特色的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部门、县市区(园区)衔接联动、人才联络站协同、人才金融特色机构参与、用人主体积极响应的工作格局。为新时代推进绵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文章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侵权必究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