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我这个年龄,图啥?图的就是后辈有个好前程。”
今年3月,58岁的绵阳市三台县居民邓建武做了一个决定,应聘到高速公路当保洁员。每天一大早,他骑电瓶车到工作站,换上专业工作服后,前往指定位置进行清扫。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邓建武“累并快乐着”。年9月,他读初三的儿子邓仁生,因为学校布局调整,从办学困难的乡镇中学转入了县城一所优质初中。眼见孩子的进步,邓建武心头“热”了,他要为孩子的未来多攒些钱,“将来娃读到哪里,我们供到哪里。”
邓仁生在家学习
邓建武所在的三台县是川中丘陵地区的农业大县,人口万,过去有乡镇63个、建制村个。从这里能看到四川县域的一个“剖面”:乡镇和建制村数量多、密度大、规模小,公共资源被稀释,服务效能亟待提高。在教育领域,一边是乡村学校“门可罗雀”,一边是城镇学校“一位难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近年来,四川着力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如何抓住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方面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成为绵阳乃至四川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
↑↑↑↑↑↑
绵阳“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教育答卷
来源:教育导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