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manyroadsmustamanwalkdown
Beforetheycallhimaman……
当这首经典的《Blowinginthewind》再次响彻耳际,我知道,它不仅描绘了一个男人的臂膀和坚毅,更重要的是一个男人的勇气和担当。天下的路都是一样的,只是走路的人不同,有的人果敢而坚定、有的人羸弱而退却。
医院援藏医疗队员刘国雄选择的是前者,无论前路多艰,他都勇往直前。他虽不是共产党员,但他践行着这个时代的要求,履行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份子,甘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时代责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国雄的故事……
援藏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精准扶贫”无疑是针对“贫困”的靶向治疗药方,而及时切断“因病致贫”的顽疾,就是治疗药方的靶点。对藏区的对口支援建设,应运而生。
援藏之前
年1月,医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要求,以及四川省卫计委的“传帮带”工程精神号召,帮助贫困地区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此,医院迅速组织报名。参与“援藏”工作是需要达到一定的资历和职称要求的,当然也需要身体素质和个人意志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考量。在医学检验科少数符合条件的人员当中,刘国雄就是其中之一。但刘国雄家庭条件比较特殊,就在任务下达前不久,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了,丧父之痛尚未平复,同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宝宝。
一方面是家庭责任,一方面是国家担当,如何抉择成了摆在刘国雄面前的难题。但刘国雄克服了家庭当时的难处,主动请缨,要求去到阿坝州条件最艰苦、海拔最高的红原县执行援藏任务。他迅速处理好家中事务,身怀六甲的妻子主动承担起了暂时扛起整个家庭的重任,并嘱咐他,放心去,家里不用担心,家人可以等你,但“援藏”是国家任务,不能等!
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刘国雄不再犹豫,还没等到年的农历春节,他就和医疗队,踏上了前往红原的班车,开展为期1年的援藏工作。
援藏之初
从低海拔到高原有一个身体的适应过程,“高原反应”在所难免。刘国雄所在的医疗队历时8小时,历经公里的颠簸,翻越海拔米的查针梁子山口,来到海拔3医院。而这里,就是刘国雄需要奋斗一年的地方。
漫天雪域,茫茫高原。战斗在扶贫一线的刘国雄,曾多次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他强忍剧烈头痛、呼吸困难。为防止出现肺水肿,他挂上了氧气,等到身体好转,又毅然坚守到工作岗位上。
但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在他的身后,医院这个大的集体力量、有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殷切嘱托、有科室同事的热心帮助、有家人的全力支持。让他拥有了克服高原严寒、高原缺氧等重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初到红原出现高原反应
援藏期间
3月,为红原县多名女性进行健康检查;4月,对全县“精准扶贫”贫困人群进行健康体检;8月,到达红原县最远乡---查儿玛乡,为“精准扶贫”对象进行健康体检……
在“高原反应”得到了缓解之后,刘国雄渐渐适应了环境。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他搞调研、制规划、制定本年度援藏工作计划。在执行中,刘国雄开展了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着医院检验科技术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
带教方面,他迅速确定带教徒弟、签订了师徒协议。针对徒弟们基础理论差、动手能力欠缺、院感意识薄弱等现状,他制定了不同的培训计划,医院培养出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优秀本土卫生人才队伍。
“师带徒”签约仪式
刘国雄还致力于有效提高当地检验质量。医院重要的辅检科室之一,为临床提供一份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尤为重要。为此,他指导并协助科室完成了参考范围的设置、完善科室质量管理、规范采血流程、制定科室的复检规则等重要的检验行业规范。
刘国雄对当地医生进行操作培训
同时,刘国雄积极开展有益于当地健康保障的检验项目。针对红原县藏区特殊生活习惯,当地群众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风险因子,通过刘国雄的争取,促成了幽门螺杆菌的碳-13呼气试验这一新项目的开展。通过刘国雄这一系列的努力,医院检验科“检验报告质量”得到了提高,也确保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不仅如此,刘国雄在推动医院检验科与临床交流中还有所突破。现代医学检验不同于以往的闭门造车,需要主动走向临床,积极推动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次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向医院临床医生护士讲授检验前的质量保证、多次开展组织学术讲座及业务培训。
科室业务培训
医院学术讲座
刘国雄还多次进行“走出去”服务。到偏远乡镇对“精准扶贫”困难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多次走进学校、寺庙开展包虫病、结核病的筛查,进行系统的“手卫生健康讲座”与“洗手方法”传授,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尽量减少疾病的传播。
“援藏”期间,刘国雄始终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藏区同胞健康服务,履行援藏的神圣职责,奉献无私大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医疗援助“精准扶贫”,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这些可敬的医者的努力,必将为红原谱写出一曲美妙的医疗赞歌!
本文编辑:小郭
“传帮带”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