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高层次人才培育,先后诞生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首席科学家等40多名,省名中医等省级高层次人才达到余名
●探索“校地合作”,运用订单定向委托培养模式,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临床网底人才
●成立16个流派工作室,保护传统中医文化,让传统的中医流派得到传承创新并培养出更多新人
内江市东兴区西林街道一家中药诊所,医生正在抓配中药。
2月23日,医院的“胡氏儿科”工作室里,前来就诊的患儿排起了长队,年近八旬的省“十大名中医”胡天成耐心细致地为患儿们诊断、开方。这一天,远在绵阳市北川县开屏乡凤阳村的村医彭乔蓉,背着巡诊箱来到村民的家中进行着健康随访。
四川有着“中医之乡”的美誉,每天正是有像胡天成、彭乔蓉这样众多的中医从业者奋战在医疗机构、乡村卫生室,使广大群众常见病能在家门口就看上中医,疑难病症也能得到中医名家诊疗。据了解,年底,四川的中医服务量已达到1.5亿人次,位居全国之首,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呈现的就是我省中医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果。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新兴卫生院中医科的医务人员给居民看诊。
“很高兴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开篇就提出要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得益于四川省多年的努力,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有了多层次、有特色的发展机制,这也是中医药强省之路的基础”。医院的全国首位女国医大师刘敏如这样说道。
培育高层次人才从政策机制等方面支持,省级高层次人才达余名
2月21日,刚刚出院的王成荣老专家就医院自己的工作室,细心地指导着正在为患者看病的弟子们。这位92岁的中医妇科专家,几十年来,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前来就诊的患者。
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四川省十大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以不唯学历、资历、职称、论文的原则,把医德医风、临床水平、传承带徒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王成荣以自己的品德、学术、临床等方面成就,获得我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至今,我省已评选了三届四川十大名中医。十大名中医评选也是我省高层次中医人才建设的众多举措之一。目前全省拥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席科学家、岐黄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专家40余名,省十大名中医、省名中医等省级高层次人才余名。
作为全国首位女国医大师,刘敏如从医60多年一直从事着中医教育和临床教学工作,攻克了一个个妇科的疑难杂症。如今,虽已到耄耋之年,刘敏如仍坚守在临床第一线。耐心给病人问诊,反复斟酌处方,这是她多年养成的行医习惯。她说:“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也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能为中医药事业努力、付出,实实在在地做出一些事情,是我一辈子努力奋斗的目标。”
另一位国医大师廖品正,她采用中医方式治好的眼疾患者不计其数,由她主持的科研成果曾获得过四川科技进步一等奖,她还培养出全国首位中医眼科博士和五官科博士。目前,已经83岁的廖品正仍坚持在一线为患者解除病痛。
“虽然年龄已大,但也要尽自己的能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全国名中医张之文这样说。作为温病学中医专家,在去年的新冠疫情发生后,他还不遗余力的参与制定了我省中医药新冠疫情防控指南。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
为此,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年)》等重要文件中,把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省中医药局成立全省中医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中医药院士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了对中医药人才工作领导,健全了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布局。
为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我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中医药专业高级职称评价体系,单独评价中医药人才能力水平,并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出台《四川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更符合中医药职业特点,更加侧重于对中医药人才的临床技术水平和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开展诊疗工作的能力。
政策支撑,让我省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拥有了良好的“土壤”,也为中医药强省建设夯实了人才基础。
壮大基层队伍订单培养全科培养,输送留得住的人才
中医名家辈出,基层中医队伍同样不断壮大。
37岁的彭乔蓉是两年前才从四川省针灸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当起的村医。说起这段经历,她告诉记者,得知有一个中医中专定向招生的政策,从小就想当一名医生的她,就报名参加了考试,成为了一名“高龄”学生。年毕业后,她如愿回到村里做起了医生,用自己的所学服务乡亲。
“我现在除了为村民看病外,还签约了多位村民,每周都要到村里的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家里随访,了解他们的健康情况,如果村里有人生病需要我,哪怕再晚也要上门服务。”彭乔蓉还记得,有一次村里一位6岁的孩子肚子痛得厉害,半夜接到患者家属的电话,她想也没想,立即起床赶往孩子家,经历初步诊断后,她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推拿知识,治好了孩子的病。“我现在一方面完成着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在线上、线下学习中医适宜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为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有基本的中医服务,我省专门出台政策,引导、促进高中等中医药类学校与地方政府、医院、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定向委托培养模式,不断地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中医药网底人才。
彭乔蓉参加的就是四川省针灸学校与绵阳、乐山、宜宾、凉山等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的定向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项目。和彭乔蓉一样,有千名名中医中专定向生毕业后回到当地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业。在院校培养基层中医队伍基础上,支持近名基层中医药人员接受中医全科转岗培训,努力为基层打造一支留得住、带不走、有能力的本土化中医药人才队伍。
同时,为解决基层待遇不高、上升空间有限等问题,年开始,我省实施“城乡中医药一体化”的改革试点。通过“下派帮扶”和“上挂培养”,不仅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业务能力过硬的精兵强将,更在基层将肛肠科、皮肤科等科室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有效缓解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难题。
除大力培养中医医疗队伍外,紧密结合中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加强中医药全产业链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中药优才研修项目,打造中医药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中药产业、医养结合、中医康复保健等高端、骨干和技能型人才余人。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制定我省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培训大纲,培养内江、泸州、雅安等市州西学中人员余名。
“在乡村,群众对中医的信任度很高,有了病村民通常都会先来卫生室找我看。”苍溪县歧坪镇五棵树村的中医师刘徽告诉记者。与彭乔蓉走的路不同,刘徽则是地道的科班出身。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成都,而是回到了村里做起了医生。20多年来,他运用自己所学,推拿、针灸、按摩、理疗……成为远近闻名的好郎中。每天他的卫生室都要为30多位村民看病,不仅是本村的村民,附近村子里的人也找他看。“找他看病,又近又便宜,效果还好。”村民刘朝锡说。
年,刘徽评上了副主任中医师。那时,前来“挖”他的人不少,但都吃了闭门羹。“在家门口做一名村医,为乡亲看病也很好。”刘徽说。在村子里,作为签约的家庭医生,刘徽还承担着随访的任务,每周都要抽出几天走访签约家庭,在询问健康状态的同时,还会为老人、行动不便的康复病人主动进行按摩、推拿。
同样从成都中医学大学毕业的白文康回医院,在这里一呆就是20多年,虽然条件艰苦些,但他依然不愿离开需要他的病人。在看病的同时,白文康还承担起另一项任务,就是培养新人。从年起,作为深度贫困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他带起了3医院的继承人。两年多下来,通过白文康虚心认真带教,理论、技术操作指导,3名继承人掌握了临床常见病的诊疗,熟练了平衡针灸、皮内针等操作技术,现均已能独立开展诊疗工作。
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金井联村卫生室中医师陈红等骨干医师组成六个家庭医生团队,疫情期间深入村社开展中医等医疗服务和疫情防控,为群众送医送药,方便因疫情不便就医的群众,让群众不出村就能看得到病。同时还为桂花医养中心入住的失能老人采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糖尿病等慢性病,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用,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年,四川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工程启动,在3年时间里建10个中医医疗区域中心、医院、0个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并在1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中医角,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中医药服务无处不在,这背后也就是多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的结果。
建特色流派工作室保护传统中医文化,让传统流派传承创新
四川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针灸漆人,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历史上,川派中医药拥有着众多的名家和流派,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不少的流派遗憾的失传了。保护传统中医药文化,让传统的中医药流派在传承中创新,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必须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