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昨天(16日),“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去世。
中国青年报去年发表过一篇长文《中国面壁者》,其中一位采访对象是蓝可,于敏带的唯一的博士。在她眼里,于敏“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超强大脑”。
可为什么于敏十几年间,没招到过一个博士生?
在我们报道的这个地方,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你可以找一找答案。这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所有人”。
于敏和邓稼先这些人,都是特殊的“热核材料”,人生实现了“充分燃烧”。如果你想知道两弹一星还有谁在世,可以戳这个链接。程开甲走了,两弹一星元勋在世仅余4位问题是,现在只有3位了。
以下是《中国面壁者》文章回顾:
中物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对很多人而言,这里不为人知。而事实上,这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所有人。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被熟悉的人尊称为“核九院”,这个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实现了原子弹、氢弹、核武器小型化等一系列重大跨越。它保障和支撑着我国的战略核威慑能力,是奠定我大国地位的“定海神针”。
在崎岖重叠的西南大山环抱中,这支隐秘强大的科研力量已默默存在了近60年。于敏、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两弹元勋”,曾战斗在这里,用强大科研实力护佑着祖国的和平和安宁。
他们是大山深处的潜伏者,他们是真正的面壁人。
面壁经年,与尘嚣隔绝,等到能公开身份时已是古稀之年,多位“两弹元勋”未及登上国家最高领奖台就与世长辞了,更有许多人奉献一生,始终不被世人所知。
斯人已逝,名将渐老。面对波谲云诡的全球大势和建设世界强国的新征程,新一代的中国面壁者接续使命,他们是谁?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繁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生,在坐拥全球风云的互联网世界长大,他们大多毕业于名校,但他们是否能如老一代科学家那样“深藏功与名”,耐得住山沟里的寂寞,继承下那辉煌且沉重的执剑人衣钵?
年新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走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走近“核九院”的年轻人。
标题书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姜悦楷
驾驭神龙二号的人
“哗啦啦啦”,一个大型的卷帘门应声而起。给记者开门的,是身形单薄、穿着半旧夹克的80后何小中。
这个文弱书生是清华博士。
貌似“车库”的门内,是一个足以让人自叹渺小的宏大空间。神龙二号,国家级实验装置如一条巨型的“神龙”盘踞在此,裹挟着奔涌而至的万千能量。
在一个个像钢铁兵马俑一样列阵排开的供电装置面前,何小中介绍起神龙二号,眼里瞬时有了光——他就像这支庞大军团的指挥官,信心十足。
他第一次来中物院是大四时,那是一个樱花盛开的季节。九院的一切都被镶上了粉红的梦幻金边。当时还是神龙一号,何小中被瞬间击中:“如果我能在这里……”
时隔11年的今天,他已经是神龙二号的驾驭者之一。何小中和这个团队八九十位成员一起,在前人探索基础上,完全自主地设计建造了这支“钢铁军团”。
科研大国逐鹿天下。神龙二号是直线感应加速器,我国核武器闪光照相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何小中们站在核科技的最前沿。
美国研制的强流脉冲加速器目前能拍4张照片,但是脉冲跨度无法扩大。而神龙二号的技术路线是独创的,可瞬间拍3张照片,与神龙一号结合也能拍4张。同时,在许多参数上要比美国装置更强,性价比更高。“听说美国即将新建类似装置,也在参照我们的技术路线。”何小中很自豪。
神龙系列加速器的研制成功,让我国加速器技术上了一个大台阶。“它的拍照功能,拿出其中一点点技术成果,就能大大改进核医学CT设备。”何小中负责的一个项目,就是把加速器拍照技术民用化,“一旦批量国产化生产,医院拍加强CT的价格能便宜一大半”。
如果用当下互联网创业市场的套路评价,何小中这样的技术精英,应该是身家千万上亿,西装革履在五星级酒店融资ABCD轮的“青年才俊”。
不过,用市值给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事业标价,恐怕无论多高,都显得廉价。
何小中每天进门,都经过一个简陋的张贴栏,上面有一张照片:他的清华老校友王淦昌先生正在埋头题字。
王淦昌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大师虽去,风范永存。他一笔一画的题词是:“继续努力,必须超过美国。”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年的题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80后山沟人
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深藏不露。一切伟大的事业,也是如此。
从绵阳出发,目标川北某县。一路上的蜀地山水,即使三九天也旖旎碧绿,汶川特大地震时滚落的巨石与险坡依稀可寻。
再往前翻过几重山,才能进入某研究所职工周一到周五的集体宿舍。科研生产地点还要再走数公里的山路,他们是“实打实的山沟人”。
而这儿,只是中物院人嘴里的“老点”之一,年龄大一些的九院人很多都有“老点情结”。
一群又一群名校精英看了招聘启事,前来勘察。到绵阳走了一批,到县里又走了一批,剩下的,发现到县城后还得往山里再走好几十公里,又有一批忍无可忍地回头离开了。
该所某研究室主任法涛,属于逆流而上最终留下来的人。这位北大博士有一张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国字脸,嘴唇抿得很有力,自带一股遗世独立的正气。
一年天,法涛和他的同事起码多天都远离家人,工作在大山深处。
每个周五,天擦黑了,下班出山的大巴,首尾相接,在山高路窄的偏僻大山里蔚为壮观。
任务来了,很多人几个月不能离沟。回家,是这里最美的词。所以,法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