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街上,学生过斑马线曾是一道风景(摄于年5月)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翻新”,绵阳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让老绵阳人应接不暇,如果说鳞次栉比的大厦楼宇象征着城市的经济发展,那么古老的街巷地名则更多地承载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气息,这些街巷地名不仅是绵阳千百年来发展的脉络,同时也是城市变化的最好见证。作为绵阳老街巷代表之一的警钟街,也有着她独特的故事。
老街巷唤醒老绵阳记忆
行走在绵阳的街头巷尾,纵横交错的街道名称,相信大部分绵阳人早已熟稔于心。而惜字街、吉祥街、棉花街、神仙街、盐市街……这些古老的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老街名也只有老绵阳才知道。想探寻警钟街的前世今生,我们不得不先回忆一些老街名。
如今的警钟街东起富乐大桥桥头,西至天津桥十字路口,全长米。翻开《绵阳市城乡建设志》,原编委汤毓良介绍道:“由东向西,东街、吉祥街、惜字街三段,统称警钟街。”
东街范围为富乐大桥桥头至富临天桥十字路口一段,明、清时期名为“正东街”,当时的东街北临小北街,与盐市街相通,西与棉花街、神仙街、吉祥街贯通十字路口,成为往来商埠间的“黄金通道”,一度成为商埠聚集的“黄金街”。比较出名的有观音阁、大观楼茶楼。年后又称“民生路”,街长米,宽6.4米。
吉祥街范围为富临天桥十字路口至翠花街口一段,明、清时期名为“吉样街”。民国28年(),县长蒲殿钦重建钟鼓楼后命名“警钟街”,又名“民权路”。街长.2米,宽7.9米,主要建筑有上天宫、金土地、吴氏祠、孟母坊等。
惜字街范围为马家巷口至顺城街一段,清代称“惜字炉街“,后来又称“民族路”,街长72.6米,宽6.3米。在顺城街与民族路相接处有一座惜字炉,又称“字库塔”,该塔为三层塔状,孔内可焚烧字纸。绵阳人自古传承了崇文尚贤、爱惜字纸、尊敬孔圣、仓颉的古风,也含注重环保的优良习俗。因此,对于废除的书卷、纸张,人们均带至此处焚烧。明代西门城楼的遗址就在惜字炉前的街心处,走到此处必须绕圆形街行走:街心建筑物四方分别有惜字炉、文化茶楼、窝窝店包子、山西面馆。
“事实上不仅是警钟街一处,绵阳数量众多的老街巷以及它们颇具历史文化意蕴的名称,在很多年轻居民的记忆当中已渐行渐远,甚至有一些已经湮没在了城市变迁的大潮当中。”汤毓良告诉记者,随着时间推移,如今能够道出老街巷准确位置的居民越来越少了,在这些久经历史的街巷上没有指示牌记载着它们的名字,因此老街道名也随之消失,它们存在于老绵阳人的记忆中,承载在记录绵阳历史的书籍里。
远处的钟鼓楼是警钟街的标志建筑记者王勇摄于年1月
城市发展老街赋新名
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革,带动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今的警钟街处处彰显着绵阳社会、经济变化的脉络。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年,绵阳城区进行第一次旧城改建,声势浩大,地、县两级成立旧城改建指挥部,组织拆迁房屋、拓宽街道。
年10月,旧城改建将警钟街、民族路(惜字街)、小西街(又名西巷子)、长兴街四条街,街道由8米拓宽到18米。在拓街拆迁中,沿街的古建筑天上官、金土地、街心建筑(西门遗址)、惜字炉、文化茶楼均被拆除。
年3月,旧城改建竣工,街道两旁栽植法国梧桐树,更名东风路;年在三合土路面上加铺了沥青混凝土;年7月,警钟街南半边的地区粮食局、医药店、钟表店,拆除后退8米,街道由18米宽拓展到26米。
0年,市建委干道办对东大街进行拓宽建路,将原6米旧街北侧房屋拆至和东风路建筑红线一致宽26米,铺筑了水泥混凝士路面,绿化、路灯、公用设施配套。至此,从东门外临江路、东门内东大街至涪城路(原小西门)统称警钟街,全长米,宽26米。
对于很多年轻的绵阳人来说,“警钟街”这条古老的街道名称,如今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它作为传承文化的脉络,把厚重的历史文化渗透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是这座城市的底蕴和骄傲。
从钟鼓楼到警钟街
揭秘警钟街街名由来前,我们不妨先看绵阳钟鼓楼的沉浮变迁。
每一个有历史沉淀的古城都会有一座名为钟鼓楼的建筑,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古代没有时钟,记时靠日圭和漏壶,老百姓全靠官府设置的钟鼓楼来传递报时的信息。巨大的铁钟和皮鼓是必不可少的,每到整点时刻,“咚咚咚”的撞击声便响彻城楼,飘散在城市上空。
绵阳钟鼓楼,最初名为环秀楼。据史料记载,环秀楼修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由时任绵州刺史李正芳主持兴建,位于现在顺城街与建设街交界处,时高五层。整幢建筑飞檐挑角,是当时绵州城里的一大景观。清嘉庆十九年(),时任绵州州官将环秀楼搬迁到现富临天桥处,位于街中心,建筑格局变化不大。
清咸丰七年(),环秀楼上供有魁星,并悬“高阁临江”匾额,环秀楼又称魁星阁。因魁星阁位于街心,极大地影响了交通,民国19年(),时任绵阳县县长蒲殿钦划拨东街与神仙街之间的慈惠局房屋6间,以募捐的方式,兴建绵阳图书馆。新建筑“中西合璧”,外砖墙内四层木结构楼房,楼顶则依据原来的样式修建钟楼,用于水火警报,故改称警钟楼。因此,“吉样街”便更名为“警钟街”。
2年,为迎接省七运会在绵阳召开,市政府决定在原警钟楼楼上重建钟楼。工程于2年1月16日开工,至2年8月31日竣工。自2年建成以来,钟鼓楼便成为绵阳一个明显的地理坐标,见证着绵阳每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
年“5·12特大地震”,钟鼓楼的时钟定格在14:28,被作为地震遗迹保存至今。至此,钟鼓楼结束了它报时的使命,作为一种怀旧情结屹立在警钟街。
“钟鼓楼完整保存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市民董田生是位八旬老人,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年跟随家人搬迁到绵阳,当时只有18岁。60多年的时光,他见证了钟鼓楼的变化。“很多老建筑、老字号都没了,绵阳是一座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历史变迁中,遗留下来的东西一定要留给后人看。”
漫步老街巷感受“慢生活”
在老照片拍摄者凌弘眼中,如今的警钟街可谓是北京的“王府井”、成都的“春熙路”,一条余米长的街道有四座人行天桥,是绵阳少有的紧密布局之一。除此之外,供电、邮电、粮食局、新华书店、银行、医院、东风商场、大观园商场等均在此街,作为商业区枢纽,它贯通临园路东段、红星街、马家巷、翠花街、北街、常家巷、西大街……是一条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
众所周知,四川的老百姓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休闲心态,所以生活都是不紧不慢的样子,漫步警钟街即可体会“浮生半日闲”的滋味。
顺着富临天桥西侧下桥,映入眼帘的便是琳琅满目的沿街商铺,在繁华的商业街角坐落着一座名校:绵阳市警钟街小学。年,警钟街小学在常家巷拔地而起,办学规模仅4个班。年,学校经人民政府迁址于绵阳城区中心警钟街43号(当时为黄氏祠堂)。72年沧桑岁月,文化积淀,历史厚重,警钟街小学培育了一代代学子。“上世纪90年代,警钟街的公路未配备红绿灯,汽车也不多,每当警钟街小学放学时段,警钟街便是一道城市风景。”凌弘回忆,学校放学时候,孩子们排队过马路,汽车看到队伍便会主动停下礼让孩子。孩子们也很懂事,背着书包和同学们快速跑过街道,这样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也被李伟用镜头永远记录了下来。
除了警钟街小学,最聚集人气的是警钟街西侧的新华书店了。楼高三层、装修雅致、空间开阔,书店还隔出一片空地作为书吧,泡杯茶、捧本书,坐在书吧,阳光从后窗偷偷照进来,周围浮躁的空间立刻变得静谧。每到周末、寒暑假,书店便会人山人海,有站着选购图书的、也有席地而坐的读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聚一堂”。即便看上去热火朝天,走进去才感受到这里是安静的天堂……
今天,许多绵阳老街巷沉淀在历史的变迁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虽为逝去的辉煌感到惋惜,也为如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感到振奋。我们追忆警钟街的千年故事,皆因它用历史告诉我们,平凡中的精彩,才是更多人真实的生活。(绵阳日报社全媒体实习记者杨怡)
警钟街东风商场门口(摄于年5月)
警钟街被誉为绵阳的“春熙路”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勇摄于年1月
来源:蜀龙网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