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村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研究,总结了村镇规划建设的优秀经验,明确了绵阳市村镇地区规划管理依据。“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提出后,各地强调大城市、小城镇的统筹布局和同步发展,对村镇地区的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绵阳市探索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前的村镇管理依据多为原则性内容,缺乏对农村地区技术性的指导要求。随着绵阳新农村成片推进建设,当地亟需相关规范填补空白,实现村镇地区技术管理的有据可依。
项目背景
(1)国家层面
改革开放以来15个中央一号文件核心都是三农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方针。
(2)四川省层面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四川省委2号文件提出新农村规划总纲要,并提出全省以重点村为载体,成片推荐新农村建设;
结合“5.12”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在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四川省提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
(3)绵阳层面
绵阳市总结城乡统筹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经验,提出编制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技术文件指导规划建设。
任务与挑战
(1)绵阳的特殊市情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镇建设与城市发展如何协调?
(2)规划管理实际问题
——各层次规划中的城乡体系分类与现行行政体系分类不一致,如何落实规划,实现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协调与统一?
(3)村镇地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现实难题
——如何形成既承接上位法律法规及规章规范,又可体现绵阳本土特色和针对村镇实际建设情况而实施的技术指导标准以及实施管理程序。
项目特色与创新
(1)总结经验,明晰绵阳市村镇地区规划管理依据。
《绵阳市村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在总结城乡统筹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城乡规划管理统一结构体系,促进绵阳城乡规划管理体系的完善。
规定将村镇地区划分为镇(乡)、村庄两个管理层级,提出不同的管控要求。
(2)树立示范,实现绵阳市城乡管理一体化。
规定是绵阳市探索和实现全域的城乡一体化管理的初步成果,为绵阳市协调大城市、小城镇、村镇地区的统筹布局和同步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3)填补空白,编制适于西部地区,指导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村镇建设技术文件。
当前的村镇管理多为原则性管理,缺乏对农村地区技术性的指导要求,随着绵阳新农村成片推进建设,需要填补空白,实现村镇地区技术管理的有据可依。形成既承接上位法律法规及规章规范,又可体现绵阳本土特色和针对村镇实际建设情况而实施的技术指导标准以及实施管理程序。
规划工作路径
基础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规划思路
(1)明确研究范围与内容:确定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与村镇地区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各自的适用范围。
(2)梳理村镇地区分类体系:行政范畴与空间体系的梳理与统一
(3)提出市域范围内,分区分类分级控制原则:综合地形地貌、生态功能、现状建设强度、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分析,对绵阳市域村镇地区实施分区、分级、分类管理。
规划内容
(1)规划总则
明确适用范围:重点控制区域:市辖区村镇为本规定重点控制区域,应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其它市、县村镇地区宜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本规定执行。
市域村镇地区控制原则:分区、分级、分类
Ⅰ控制区:主要指绵阳市中心城区范围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包括涪城区、游仙区的部分镇(乡)所辖范围及安县界牌镇。该区域以平坝型村镇为主。
Ⅱ控制区:主要指绵阳市域中部地区,主要以绵江安北区域为主,包括游仙区、江油大部、安县和北川山前部、梓潼和三台北部等地区。以平坝型村镇和浅丘型村镇为主。
Ⅲ控制区:主要是指绵阳市域南部地区,包括三台大部分、盐亭全部、梓潼大部等地区。以浅丘型村镇和深丘型村镇为主。
Ⅳ控制区:主要指绵阳市北部地区,包括平武全部、北川大部、安县北部、江油北部等地区。以山地型村镇和河谷型村镇为主。
根据现状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因素综合分析,对镇(乡)(重点镇、一般镇)、村(中心村、基层村/一般聚居点)实施分类、分级管理。
(2)镇(乡)规划管理
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明确了镇(乡)规划建设用地分类与土地使用兼容标准,研究确定镇(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并对镇(乡)建设用地选择和布局提出明确要求。
2.建筑管理。分区、分类对建筑容量、建筑界面、建筑间距、建筑退界、建筑风貌与建筑立面的控制制定了相关指标。重点阐述建筑风貌塑造及建筑立面改造,并提出镇(乡)绿色建筑建设引导。
3.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加强镇(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合理设置配套设施指标与要求,提出公服设施建设均等与共享原则,提高相应的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生活所需。
4.道路交通及停车设施。对镇(乡)道路等级、断面、密度、坡度等内容进行分区、分类控制。提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对镇(乡)公共中心、旅游区停车设施做出相应要求,明确住宅用地停车配套指标。
5.基础设施。对各类设施工程提出选址、规模要求,对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重要基础设施提出量化预测标准,明确环卫、综合防灾等设施配置要求与引导。
6.公共开敞空间。从绿地体系、绿地率、节点及标注物、湖泊水系等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建设标准与引导,完善镇(乡)区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内容。
7.历史文化保护。对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遗产保护等提出积极保护、积极建档工作引导,彰显绵阳历史文化特色与传统风貌。
(3)村庄规划管理
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提出村庄建设用地选择、农村新型社区选址布局要求,明确村庄建设用地分类、村庄建设用地及农村新型社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2.建筑管理。分区、分类对建筑高度等控制指标提出要求,明确农村地区退让道路、河流、高压边导线等建筑退界要求。重点对农宅建筑与生产建筑设计做出规范与引导,提出农村建筑改造整治原则,明确建筑立面整治要求,对建筑整治方式做出详细引导。
3.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坚持方便、集中、集约、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统筹安排村庄公服设施,明确各公服设施配置标准。充分考虑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实际情况,提出老人服务站、少儿图书室、少儿体育场等便民设施,提高老人、儿童生活便利性,增强农村地区安全理念。
4.道路交通及停车设施。结合村庄建设实际情况,在道路面宽、断面及道路设计等方面进行分区、分类控制。充分考虑农用车辆的停放问题,明确农村新型社区停车配套指标标准。
5.基础设施。对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重要基础设施提出量化预测标准,重点提出村庄规划垃圾处理方式和环卫工程建设要求,从消防、防洪、地质灾害、防风灾等方面,提出综合防灾设施配置要求与引导。
6.公共开敞空间。乡村环境风貌从整体格局出发,强调环境更新与传统环境的协调,提出农村新型社区绿地率与公共空间的控制。重点对乡村庭院环境、绿化、铺装及绿篱等控制要素做出相应引导,对沟渠及岸线的生态化处理提出控制引导。
7.历史文化保护。对具有绵阳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提出积极建档、积极申报要求,强调传统建筑与构筑物、古树名木、林地、湿地、沟渠和河道等自然及人工地物、地貌等保护措施,积极保护地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标志性传统要素。
华艺规划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