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到20人的创业团队,短短一年就将产值做到了百万元。绵阳蓝宇电子,已成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的缩影。
据市科企办数据:年,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申报认证家,其中新注册家,是年的3.8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家,其中45家已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远超年度目标任务。
科技型中小企业,仿佛一颗颗种子撒播在科技城这片沃土上并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扶持政策给力掀起大众创业新浪潮
去年科博会上,首次参展的绵阳蓝宇电子在业内一战成名。他们自主研发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在线监测平台,赢得了众多客户认可并获得上百万元订单。这样的成绩,完全出乎蓝宇电子副总经理唐妙胜的想象。
去年3月,绵阳蓝宇电子注册成立,并入驻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蓝宇电子完成从公司注册到产品通过认证,再到实现百万产值的蝶变。惊人发展速度的背后,是绵阳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大力扶持。
“我们带着技术创业,技术没问题但资金缺乏,多亏了绵阳的好政策。”唐妙胜说,公司成立初期的资金十分短缺,而通过绵阳探索的园区科技企业可互相担保的新模式,隔壁一家科技企业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信用担保,使得公司顺利拿到了20万元的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在唐妙胜看来,这种新模式,对他们这种处于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就是量身打造的好政策。
蓝宇电子的创业故事并不是特例。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绵阳下大力气进行帮扶,打造并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近年来,绵阳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积极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团队来绵阳。同时,整理完善了“十有”政策,制定出台了绵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还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瞪羚企业”培育,启动“涌泉计划”,建立约谈和督查督办制度,公开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受政策推动,一股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开始在绵阳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年,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认证家,其中新注册家,是年的3.8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家,远超年度目标任务。
深耕创新土壤科技“小巨人”破土而出
从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年产值超亿元的规模以上企业,绵阳芯连芯通信科技公司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华丽转身,这让绵阳芯连芯通信科技公司董事长袁晓君,这位曾在美国IBM等国际著名高科技公司研发核心芯片多年的海归博士,更坚定了在绵阳打造中国科技城光电产业园和中国西部光谷的美好意愿。
深耕创新土壤,培育更多科技“小巨人”,绵阳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十分慷慨。就在去年10月22日,绵阳市委、市政府举办的高规格人才工作会议上,我市拿出万元的真金白银,重奖创新创业团队和个人,以此推进绵阳创新人才汇聚地和高新技术集中地的建设。在产业振兴与转型升级中,绵阳继续实施“千英百团”聚才计划,向全国各类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发出邀请函,并将最高资助资金从万提高到了万元。
为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我市还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保姆式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同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力量薄弱的问题,通过搭建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的近台先进仪器提供给有需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让科研院所的资源变成了中小企业成长的“助推器”。
这些“高含金量”的政策,让何韬、李科、张天然三位“拎着挎包”从沿海回乡的大学生,一年间就将一家20万元起步的小微企业,做到了年销售收入过万元的成长型企业;四川思迅也在这些政策的助推下,从一个注册资本30万元的作坊式工厂,迅速成长为一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科技型企业。
立足科技底色,一大批科技“小巨人”在绵阳涌现。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共申报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其中新注册企业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家;拥有专利项,自主研发的就有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实现“双剧增”。此外,芯连芯通信科技、江油长城金属、利尔作物等45家企业,已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来源:绵阳晚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